關於行車紀錄器、你需要知道的事情:畫面表現篇

這一篇的範圍其實非常廣泛、因為影響畫面的變動因素真的非常之多,
但在此…並不打算一一深入探究!?
當初會想寫這系列的主要目的是:讓初接觸行車紀錄器的朋友們有個基本瞭解與印象;
假如講得太艱深…將會洩漏我其實根本只會畫虎蘭與無知的事實…囧
另一方面來說、行車紀錄器的科技技術進步極快,
往往過沒多久就會出現新的技術、新的規格甚至是新的可以調整的功能?
雖然只是做個淺略的基本介紹、但假如使用者對行車紀錄器的基本認識完全不熟,
日後在器材的選擇上或許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擾或者誤解…
這篇、也許會講很多?也許只會輕鬆帶過?
總之、讓我們開始吧~

關於錄影畫面的表現

這篇的主題是行車紀錄器錄影的畫面表現;
如同開始時講的、牽扯的範圍非常的廣泛,
僅就內在影響、如:EV值的變動、fps的張數;
以及外在影響、如:隔熱紙的透光率、玻璃與鏡頭的潔淨度、支架穩定性等…
做個簡單的經驗分享。

至於DSP與COMS SENSOR等硬技術討論,
雖然可以用大腦跟心臟來比喻這兩者在行車紀錄器裡頭的地位等級,
但個人認為、一般日常使用話其實不太需要討論到這麼深;
就算知道了…也沒有辦法去做本質設定上的改變…
真的有興趣的朋友、可以自行想辦法深入探討(例如拆機或偷拆別人的機之類)。

不過我個人覺得一般使用者不需要太過深究DSP或SENSOR用的是什麼規格或型號,
或許可以當作茶餘飯後瞎扯淡的話題吧?(大概啦…=.=)
這麼說好了、有時候我們會在行車紀錄器的銷售DM上看到說這台是”使用最新安霸A7晶片”之類的話語,
不過假如不去查看A7 SPEC的話、A7或者96650等專業名詞基本上對使用者並無太大意義…
所有的一切、終歸要回到實際畫面的表現。
這種無法由使用者可以自行改變設定的技術名詞、簡單來說:
看看就好…聽聽就算…

首先我們來聊一下EV值。
Exposure Value簡稱EV、中文叫做『曝光值』,
不過老實講…其實我也不太打算在這主題上聊太多…
因為這玩意真的有點複雜…認真要說明的話、會再次洩漏其實我很無知的底…囧
而也因為EV值真的不好處理,
所以市面上很多型號的行車紀錄器、其實根本沒有EV值這個設定的存在。
不過…假如行車紀錄器裡頭有這個設定的話?該怎麼調整?

簡單來描述一下EV值的作用效果:
在固定的環境亮度和感光度、EV值越大通常代表越少的曝光量;
而在曝光量固定的情況下、EV越大則場景畫面就越亮。
以行車紀錄器的使用來解釋就是:EV值越大、畫面越亮,EV值越小、畫面就越暗。
另外以行車紀錄器的EV而言、通常是針對目標總體亮度動態調整,
一般來說EV=0也同時=自動,
假若不是隔熱紙真的透光率極低、通常我都會建議使用EV=0這個設定值;
不過、這僅是個人經驗,
實際上各機型的EV調整效果還是要經過實際錄製後的檢視才能瞭解。

接下來我們來聊一下fps;
fps的完整寫法是Frames Per Second、中文上的意思是『每秒的顯示幀數』;
(另一個常見的fps的寫法是First Person Shooter、指第一人稱射擊遊戲…跟我們今天的話題無關…=.=)
fps用於描述視訊、電腦繪圖或電玩遊戲每秒播放多少影格,
人類眼睛的生理構造、在觀看影視畫面的影格率高於每秒10至12影格時,
就會認為是畫面是連貫的、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『視覺暫留』。
而目前日常生活中我們看的電視或電影大多以24fps為主流、也廣為被大眾所接受,
因此行車紀錄器上常見的30fps其實也足以應付一般使用者的要求了~
但不管是電視電影或行車紀錄器、都有fps漸漸往上提升的趨勢,
fps值越高代表影片的流暢度越佳、同時也可以取得較佳的瞬間停格畫面~
這也是為什麼相同解析度下、高fps佔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一台合格的行車記錄器不管在白天或是在夜間都至少要達到每秒25~30影格,
而且不會因環境進光量不足而掉fps…呃…蝦咪!?掉fps?
打過第一人稱遊戲的朋友都知道、複雜一點的畫面連15或10等等很鳥的數值都會出現…
而早期市面上有些號稱30fps的機種、到了夜間、地下室或是較暗的隧道,
很可能只剩一半左右的fps、甚至更低都有可能…
常見如夜間影像會出現遲緩卡頓的情況、這就是fps不足時會出現的情況。
這類不合格的行車紀錄器行駛於光源條件不佳的環境、為增加進光量去提升畫面明亮度,
有可能會放慢到fps 15、甚至fps 5…
不過這是早期狀況啦…現在要買到這麼慘的機器理論上應該比較不容易了(我猜啦)…=_=

不過fps越高、有時候不見得就是絕對的好事?
還記得剛剛上頭講的嗎?
fps越低、進光量就越高、畫面也就跟著越明亮,
反之、fps越高…畫面可能就會變得相對上來得較暗一些…
理論上來說、高fps的規格在光線不足的時候的畫面表現上反而是比較不利的喔…
但是、假如有充足的光線(比如說白天或是晚上的西門町),
目前在行車紀錄器上已漸漸嶄露頭角的1080p/60fps、影片精緻又流暢的效果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啊~

談到光線、我想順便補充一下一個部分,
是關於部分行車紀錄器會在鏡頭附近加裝LED輔助燈或者是紅外線LED…
假如您看上的行車紀錄器前頭有裝這東西、基本上…我會建議您重選一台…=_=
對於行車紀錄器而言、使用LED當輔助光源遠不如高感度影像sensor來得重要…
裝LED當輔助光源…??
打算拿來當家用監視器嗎?還是把家用監視器拿來當行車紀錄器?
LED再怎麼亮是會比車子的大燈還亮膩?賣鬧啊啦…

以上是關於影響畫面的內在因素。
(當然是超級閹割版…怎麼可能就這兩點內在原因會影響畫面啊…=口=)

時間的關係、讓我們趕緊來聊一下外在因素,(然後我就要去躺平了…好累)
一開始的時候有簡單提到三個因素『隔熱紙的透光率』、『玻璃與鏡頭的潔淨度』、『支架穩定性』
讓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。


(圖片來源與版權所有:桑瑪克隔熱紙官網)

關於『隔熱紙的透光率』、這可能是台灣絕大部分車主都得面對的一個問題,
因為台灣實在是太熱了、路上的車子沒貼隔熱紙的…真的越來越少了…
扣除有高隱私的特殊需求、我對好的隔熱紙的定義是:不僅隔熱率要高、透光率也要很高;
對錄影而言、良好又充足的光線永遠是最佳的幫手!
但是…隔熱紙對於行車紀錄器通常只會扣分而不會加分、因為隔熱紙一定會阻礙行車紀錄器對光線的吸收。
這個無解啦…只要有貼隔熱紙就一定會遇到這個問題…(攤手)
假如選擇貼隔熱紙是以行車紀錄器的錄製品質為考慮前提的話、請盡可能挑選透光率高一點的型號,
這肯定會有幫助、透光率70%的噪訊肯定必30%來得少;
不過真的要畫面好、最好還是不貼隔熱紙最好~
可惜在台灣不貼隔熱紙…這樣在夏天的中午待在車上會讓人覺得:
只要能活著離開車子就好…囧rz


(圖片來源與版權所有:丹龍隔熱紙官網)

而『玻璃與鏡頭的潔淨度』…
這個其實很簡單就可以做到、但實際上卻經常的辦不到…=口=
玻璃越乾淨(包含鏡頭前面的玻璃)(好吧…其實有的鏡頭是塑膠做的)、錄到的畫面也就越乾淨,
這個算是常識啦、應該不用多做說明;
不過由於台灣都會地區的空氣品質通常很…令人搖頭嘆氣…
所以不管是前檔玻璃或是後檔玻璃、往往開了沒多久之後都會吸附滿滿骯髒的灰塵(其實整台車都是啦)…
定時的在前後檔使用玻璃油墨拔除劑、對於行車紀錄器的錄影品質而言絕對是有正面幫助的喔~
(但是請千萬記得、別把油墨拔除劑拿去洗行車紀錄器的鏡頭嘿…)

最後是『支架穩定性』、雖然很簡單但時間一久也蠻容易被忽略,
簡單來說當支架的緊固程度出問題、畫面也會隨之出現問題;
緊固程度嚴重點就是畫面會出現明顯抖動、稍微沒鎖緊的話則可能會出現果凍現象。
明顯抖動就不再說明了、鎖緊就是了~
但是果凍現象是什麼?先來看一段影片就勝過我的廢話解釋了~
httpv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YTdAEbAVFU
(影片來源:YouTube)

果凍現象的形成原因大部分是行車記錄器的支架設計不良所造成,
但假如支架沒有確實緊固完成的話、偶爾也會出現這個狀況。
所以習慣上建議使用一段時間後、偶爾確認一下支架與行車紀錄器的緊固狀態,
以避免出現畫面抖動或果凍的出現。

聊到這邊我想先告一段落了,
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談到、像最近很流行的WDR與HDR等等…
這重要嗎?當然重要!寬動態對於夜間影像辨識有極大的優勢~
這技術很早以前就有、但最近開始有蠻顯著的進步態勢出現。
不過坦白講…我自己挑行車紀錄器的時候其實我是不太在乎WDR或是HDR什麼的…
規格寫得再怎麼複雜、宣傳講得再如何天花亂墜,
所有的一切、終究還是要回歸畫面表現的。
影響畫面表現的因素非常的多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的深入挖掘,
不過對於只想挑台好畫面的行車紀錄器的朋友而言,
個人誠懇建議:專業名詞不要看太多、多看看實際的錄影分享才是正確做法~

暫時、我想,
我們就先聊到這個篇章了;
關於行車紀錄器、你需要知道的事情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,
但小弟希望這系列的經驗分享對您有些許的幫助。
而這些內容如果有錯誤或是不足須補充的地方,
懇請諸位先進與專業的朋友們可以進一步指導、非常感謝。

以上 報告完畢
^^



相連文章

一般留言